EP-20220929 – 文昭:萊茵河奇蹟的啟示,奇蹟如此簡單為何難以複製?

大家好,我们在会员节目中聊过很多哭泣的国家:阿根廷、巴西、南非、俄罗斯和斯里兰卡,他们为何而哭泣。今天我们来说个高兴的事,成功的故事:被称之为“莱茵河奇迹”的德国(西德)二战后在废墟中的崛起。

莱因河奇迹指的是从1950年代至1970年代西德经济持续、稳定、且高速的增长,从1945年5月8日德国宣布投降,至1940年代剩下的时间,德国处于战后疗愈期,进入1950年代就起飞了。1950年德国的GDP是231亿美元、人均GDP 494美元。这是什么概念呢?1937年德国GDP是374亿美元,战后西德的领土比战前德国缩水三分之一、著名的鲁尔工业区被炸成了一片几十公里宽的巨大废墟带,波恩(Bonn)、汉堡、柏林这些名城都化为残垣瓦砾;德军在4年多的战争中死亡超400万人,另有几百万人伤残,这都是适龄劳动男子。可是在5年时间内,就是一届大学生从入学毕业的时间内,这样的德国经济总量恢复到了1937年的6成,这本身就是个了不起的成就了。

进入50年代,德国就一路开挂了,1960年德国的GDP是1950年前的三倍,达到725亿美元。超过了英国的723亿美元。到1970年德国的经济总量大致又增长了三倍,到2,158亿美元,人均GDP是2,761美元,而同一年英国的GDP只有1,300亿美元,只有德国的一半。要说超英赶美这事,当时最有希望完成目标的应当是德国,起码超英的目标早早就实现了。但离美国还差得有点远,美国的GDP当时仍然是西德的4倍左右。

“莱茵河奇迹”一直以来都被作为自由市场经济大获成功的教科书案例,这个词在1959年就被提出来,就是拿来「熊」对面的东德的:我们这儿享受自由,还吃肉,你们那儿学苏联,还喝不上汤,来投入自由的怀抱吧!这个奇迹除了带来高速增长之外,还有几个独特之处:第一是对文化决定论的颠覆。因为德国历史上并没有实施完全的市场经济的经验。1870年建立的老德意志帝国,实施的是国家强力干预的资本主义,特征是政府支持铁路、机械这些重工业领域的垄断企业,而且实施贸易保护。国家资本主义理论上的先驱是历史派经济家家李斯特(Franz Liszt),实践中的代表人物就是铁血宰相俾斯麦。二战前希特勒带来的复兴更加是国家主导投资。换言之,德意志民族是习惯了「集中力量办大事」,高度的自由放任对这个民族是相当陌生的。但是德国老百姓和企业界没有任何不习惯,没有任何无所适从,反而非常迅速地创造了繁荣,所以它是对文化决定论的一种颠覆。

第二个奇特之处是,莱茵河奇迹像是中国楚汉战争中韩信的「背水为阵」,其本原理很简单,叫做置之死地而后生,然而换别人基本上是置之死地而后——真的死了。许多人想模仿韩信几乎没有成功的,所以原理虽简单,却难以复制。关于这个背水为阵的奇案我们以后会专门做期节目,莱茵河奇迹也是这样,一言以蔽之「自由市场」四字可以概括,但是同样的做法别的国家拿去拷贝,却没人能达到同样成效。为什么呢?这是一个谜。关于「莱茵河奇迹」的过程,网上有很多资料,我们这里简要叙述一下。

带来奇迹的两个关键人物是,联邦德国的第一任总理康拉德·艾德诺,和他手下的经济部长路德维希·艾哈德,又以艾哈德尤为重要,他是德国战后经济起飞的大脑和总设计师,1963-1966年也成为了联邦德国总理。他们重启德国的思路就是紧紧抓住货币政策这条主脉,其他政府干预能减的一定减掉。战后所有欧洲国家面临的问题都是生活物资的紧张。你想啊,战争期间资源全都向军事部门集中,民生领域得到的投资就减少,劳动力不是当兵就是为战争提供后勤方面的服务,自然吃穿用度其他一切产出都减少,如果一步到位取消生活品的配给制,完全自由买卖,东西少肯定物价腾贵嘛,价格嗖一下就飙上去啦!

也是出于这个原因,法国、英国这些欧洲大国在战后的配给制还延续了很长时间。英国配给制的实施办法是,每个人都要在商店里登记,就像去社区的家庭医生那里登记一样,然后你就只能从这家店领到一个票证本,本本上有一段时间内你需要各种商品的票证:肉、面包、黄油、糖……还有打折券。每次去商店买东西,还要从票证本上把票裁下来,只能购买票面限定的量。

政府把票证本发给在政府登记的商店,商店再把它交到消费者手上。基本就是管理家庭医生的模式。乔治·奥威尔的小说《1984》就是写于1949年,当时二战结束了4年,这种做法还在延续,让作家心中充满忧虑。这样发展下去,把人管得死死的,未来会是啥样哟?英国配给制的最后取消是1953年9月26号,取消了对糖这种生活必需品的配给。所以英国取消配给制并不是一步到位,是逐步减少的过程,票证本是渐渐变薄,最后消失的。

德国战后一开始也是实施严格的配给,那叫一个惨,1947年德国成年人一年只能配给到4个鸡蛋,这哪够啊?城里人只能从农民手里买食品,农民根本不收钞票,城里人只好周末搭火车去乡村集市(黑市),用手表、毛皮大衣、金银器和农民交易食品。一到周五下午两三点钟工厂和办公室就空了,全都下乡了,去晚了就买不着食物了,家人就要饿肚子了。这种景像德国和日本战后是完全一样的。科隆大教堂的主教曾经宣布,如果为了生存去偷食物和煤,上帝是会宽恕的、不算犯罪。就惨到这种程度。

当时的情况是货币体系崩溃,希特勒在1933-1939年为了扩军大量印钞,战争后期又加印了5600亿的帝国马克。战后三种马克同时存在:1923年前的列登马克、1924年以后的帝国马克、和盟军占领区的新马克,币制极其混乱,纸币一文不值,老百姓都回到原始的物物贸易。在艾哈德重整货币之前,最流行的货币你想不到是啥,是美国产的香烟。因为德国自己的卷烟工厂全被炸掉了,香烟完全从美国输入,相当于是一个稳定、有信用的印钞厂。一条烟10包,相当于大额现金。一包香烟20支,相当于一张百元大钞。一包香烟拆开了一根一根地交易,相当于零钱。

艾哈德一看这哪儿行啊,要有货物的周转,要有大家都认可的货币,否则家家都把东西藏地窖里。艾哈德一出手就来了个莽的,三种旧马克全部停止流通,兑换成新德国马克。但是请注意,可不是放开来旧钞换新票子,那不等于照样通货膨胀,和没做一样吗?而是不管你手上有多少旧钞,只能按1:1的比例换60个新马克,40马克马上交付,20马克4个月以后交付。这是现钞,那存款怎么办呢?存款按10:1的比例换成新马克。但是兑换成新币后只有一半存款,储户可以自由支取;剩下一半存款,对不起冻结起来,不准进入流通。被冻结的这部分后来70%干脆给作废,真的就一笔勾销蒸发了,10%被用于强制购买国债。

一下子就把基础货币的总量给卡死了,就保证了新币的价值。老百姓手上成箱的旧钞怎么办?就放在地下室发霉烂掉吧,你要哭天抹泪就哭去吧。重启经济必须先稳定货币的信用,再痛再难也得这么干。真的是一切归零重启。就这样把流通中的700亿没信用的旧马克,一下给缩减到了60亿。

就这么一手莽的,新马克流通之后一两天内,人们发现原先空空如也的商店货架上又摆满了。真的和变戏法一样,我们讲这个故事跟讲童话一样,只有亲身经历了货币改革的人才会相信真的发生了这一幕。工人和城市职员们也不用周末搭火车去农村黑市了,因为农民自己搭火车,拎着鸡蛋、黄油和熏肉进城来卖了。原来票子不值钱,农民都把食品藏起来。现在有了有信用的货币,谁还存东西?就存钱啦,有了钱,手表、家具、毛呢大衣不就都可以买了吗?在法兰克福火车站,因为之前城里人常下乡,一些家庭妇女和农村大妈也混熟了。有一位农民大妈就被人认出来了,一群妇女看大妈拎着两筐鸡蛋就围住了她,说:“上个星期你不是死活说没有鸡蛋了吗?死活不拿出来卖,今天怎么有了?你个奸商!”城里妇女越说越激动,就抄起鸡蛋砸向农村大妈,让她挂了一身的蛋黄。

7月7号是新马克进入流通后的第一个星期天,艾哈德就跑去电台宣布废除几十条限制生产、贸易和物价的条例。他专门挑了个星期天,盟军放假的日子,占领军官员没能第一时间阻止他。星期一上班的时候,盟军占领当局大怒,责问他:“现在物资紧缺,你为什么放松管制?”艾哈德说:“对不起不是放松,而是完全取消配给制,今后唯一的票证就是新德国马克,谁想要马克就好好去干活”。

取消了票证,也就取消了黑市,刚开始真是物价飞涨,先不干的就是工会。他们组织游行要求恢复配给制,保护工人家庭,说艾哈德就是瞎胡闹,是把一个虚弱的病人扔进冰冷的游泳池。艾哈德跑遍一个个城市去向愤怒的群众解释,横竖就抓三件事:货币、信贷和财政政策,除此之外一概放开。当然艾哈德也不是对民生完全消极无为,他大幅降低关税,让外国产的生活用品进来填补需求的空缺。

1949年德国物价恢复平稳,1950年经济总量恢复到战前的六成多,德国迅速进入了疗愈期。过程真的就是这么简单:一、有信用的货币;二、放开管制、三、坚持目标,挺过一年左右的艰难期,一切就欣欣向荣了。那为什么许许多多模仿者没能成功呢?因为每一步要学像都不容易,一些国家倒在了货币改革这一步;另一些国家没办法摆脱利益集团的羁绊,后者会找出一百条理由说,放任自由是如何的危险,比如要保护稚嫩的民族产业、保护国家经济命脉不被外国人掌握、保护工人的就业;另一些国家则是没有挺过改革初期的痛苦期。

还有很多分析者找出了德国独有的成功因素:东德的大量熟练技术工人投奔到西德;马歇尔计划的扶持;朝鲜战争开始后外贸订单的增长;以及德国战前完善的工业体系、高水准的教育,等等…

不过所有成功也都遵循一些共同的特征,基于对本质了解的清晰目标、果断的行动、和在压力下坚持的意志。当然德国奇迹也不是一帆风顺,1966-1967年出现了首次过剩的危机,经济出现了0.7%的负增长,导致艾哈德总理下台。艾哈德的经济思想也远不是自由放任一句话就能概括的,他在金融、财政、社会保障各个领域有许多具体主张。我以后会在YouTube频道或者会员网站上向大家介绍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