大家好,今天我们继续挑出一些网友的近期提问、反馈来交流互动。第一个问题是RubyWts会员网友提出来的。(这位朋友的留言我也念过几次了,也希望其他网友踊跃发言)是给我8月13号那期节目谈到美国政治妥协精神流失的留言。这篇留言很长,总的意思是“共识”在妥协之上,宪法是“共识”而不是妥协,对立双方只有在拥有共识的基础上才有真正的妥协。中美三个联合公报就是没有共识的妥协,并不具有真正的效力。他认为共识能够从三个方面出发达成:概念、程序和科学。
这位朋友讲美国宪法包含了共识当然是对的,宪法开篇第一句:“我们认为这些真相不证自明,人人受造成平等”,就是一句共识的表述。但美国宪法当然也是妥协,因为它容许了奴隶制。林肯后来在1854年的一篇讲话里评价这件事也认为当时这是必需的,这是殖民地建立开始就一直存在的事,不承认的话国家就没法建立。所以美国宪法不仅是共识也是妥协。
但是我不建议在这些词上绕来绕去,我一直秉持的一个观点是:尽管我们是坐而论道,但心里一直需要想着真实世界是什么样的,在现实中我们其实并不需要区分妥协和共识哪个更优越,而是哪个最有条件做、哪件事对达成目标更加紧迫。在打败德、日法西斯很紧迫的情况下,邱吉尔这种坚定的反共政治家也和斯大林合作,尽管两个人除了都恨希特勒之外毫无共识。
延伸谈点感想,中文互联网上人们喜欢争论:启蒙、法制、和民主哪个更重要,要先做哪一个。在现实中并没有要一定的先后次序,只有条件强弱,哪个条件具备、哪个条件欠缺。人类社会的终极目标是善政:是自由、尊严、繁荣、和平这些美好事情的达成。在这三件事里有条件做的是启蒙,有张嘴、愿意说就行,所以可以天天做、月月做。需要最多条件才能达成的是有品质的民主(不是徒具选举投票的形式)。如果现在就有条件在一部分人当中实现真选举那当然好,它马上就能产生一个有一定代表性的政府,这种政府合法性比独裁强,它来执行法治更有说服力,所以可以是民主走在法治前面。在历史上的大多时候,是宪政走在民主前面,英国是这样、美国在独立之前殖民地也是沿用英国的治理方式。是先有对权力的限制,保护私人产权、有独立透明的司法制度,在这个温室环境下选举权逐步从贵族扩大到市民阶层、再扩到劳工阶层。那就是法治在民主之前。
现实中我们总是哪个有条件就先做哪一个、哪些更紧迫就先做哪一样。只是有两件事情我认为不该做,一件事是长期的独裁(危机时刻的短期独裁可以,古罗马也有独裁官制度,但任期只能有一年)另一件事是乌托邦式民主。我是主张对选民的资格有更严格的筛选(任何时候都该如此),选民不需要有很高的学历、财务上很成功,但需要对公共生活有理解,并且有承担责任的意愿和能力。最起码我认为选举权的年龄应该提高,中国讲三十而立,男人30岁才能建立起比较完善的认知、有了家庭之后才理解对他人的责任。如果说今天把投票年龄提高到30岁肯定会被人骂死,政治相当不正确。但学生毕业、工作几年对社会有一定理解之后才能投票应该是合乎常识的。而欧洲和加拿大的一些政客还在鼓动把投票年龄降低到16岁,这对有品质的民主十分不利。
第二个问题还是有关于妥协,一位叫RogerStone的会员网友说:“想问一下妥协的边界在哪里?我读一篇埃兰德的一篇文章里说到,妥协是有底线的。食物和药物是不能妥协的。正义和邪恶也是。中立的状态,往往比站队更不负责任,危害更大。因为站队还代表负责,中立往往就是不负责任。”
关于妥协的边界很难笼统地用一个公式来界定。每个人的底线取决于人生一路走来价值观的积淀、阅历等等因素。如果有一个笼统的界定,就叫:道德直觉。也就是孟子所说的四端之心:恻隐之心,仁之端也;羞恶之心,义之端也;辞让之心,礼之端也;是非之心,智之端也。这四种道德的直觉:同情心、羞耻心、体谅和利他之心、区分对错之心,向上提升就是仁、义、礼、智这四种品质。向下发展就破了底线不叫人了,叫“衣冠禽兽”。孟子认为这四种道德直觉是不需要学习人人生而具备的,就像今天电脑出厂主机板的预装程序,只要通电它就运行。这四种直觉只要你有语言能力、具备基本人类认知世界的心智就具备,所以叫“良知良能”。在“四端之心”之上,不同人又有不同的底线。伯夷觉得自己是商朝的臣子,吃了周朝的粮食都是在犯罪、都破了他的底线,所以绝食而死,孟子不会去责备他你怎么这么轴、这么愣,说起来是有点道德洁癖,而是称赞他是“圣之清者”,是圣贤当中“清廉”这种品质特别突出的人。而柳下惠这个人就是大大咧咧,在挺烂的君主手下也干得下去;给他个小官他也不推辞。他说:就算你脱光了衣服躺在我旁边,也你是你、我是我,你也影响不了我。他的底线就宽得多,孟子也没责备他怎么这么不拘小节,称赞他是“圣之和者”,圣贤当中宽存敦和的人,他就是比伯夷能妥协的人。
今天中国的社会最重要的是恢复“四端”,重启道德直觉,这个基础打扎实了之后再讲妥协的艺术。
第三个问题是一位叫steadfasthui的会员网友提出的,他说“任何自发的竞争都会导致结果的分化,富者越富、穷者越穷,这到底是好还是不好。不好又该如何解决。当大陆受害者以美国贫富差距也大来反驳指责中国的情况时,该如何巧妙的反驳。”
放任自由的竞争都会走向的两极分化,富者越富、穷者越穷。这是自然的趋势,但不是说所有的结果两极分化都是自然的趋势。美国虽然最近二十年贫富分化扩大,当前大约1%美国最富的人掌握了全社会25%的财富。在这1%的一小撮人里,最top的0.1%的这群人他们财富的增加速度又是最快的。为什么会这样呢?一个主要的推力是全球化。
全球化的过程中出现了资本洼地,中国这样的国家劳动力成本低、土地成本低、一度税收和环境成本都低于美国,跨国企业来中国投资设厂能赚取更多利润,又带动它们的股价上涨,这部分增长的红利主要被跨国企业和他们的股东所分享,就是推动富人财富加速增长的主要推力。同时还有和平环境下人口增加、财富积累乘数效应的结果(比如你祖父五十年前在多伦多市中心买一栋两层楼的独立住房,只需要5-6万加元,而现在则是值150万,如果你的家族在当时是有产者并且一直保持财产,到你这一辈的富裕程度就会和同辈人拉开)。这些贫富分化都是随着历史演化的一种自发现象。在这二十年美国的贫富差距虽然扩大,但最贫穷阶层的生活品质也有稳步提升。在中国最富的阶层可以和美国富豪比肩,但是最贫穷的人在扣除通货膨胀因素后,他们的生活水准与二十年前比并无大的改变。现在中国多数省份的农村脱贫标准是人均年纯收入3000-4000元。李克强说有6亿人月均收入不到1000元。
中国近二十年贫富的巨大分化并不是一个自发竞争的结果,而是权力的掠夺、在机会不公平的环境中造就的。这种贫富分化根本上是一种不正义的结果。用《老子》的话讲叫“取不足补有余”。
最后一个问题来自于电报群,这位群友问:美苏冷战从1946年铁幕演说到1991年苏联解体持续了45年,中美冷战是否也会持续很久,甚至超过美苏冷战的时间呢?
不会。如果要把2020年中美冷战元年的中共和1946年的苏共比会有天差地别。20世纪80年代以前的大部分时间共产主义都是一种强势的意识形态,在全球处于扩张态势。它拿下了一个又一个的有悠久历史的国家,它有一大批真诚的追随着、为它抛头颅洒热血,有人愿意为它而死这种体制就不会消亡。现在共产党意识形态已经是破产状态,不再有人愿意为守护它而战。
苏联战胜德国是实实在在的成果,对战后国际秩序有很大的发言权,有货真价实的气势,是真老虎。欧洲受到二战的严重破坏,和苏联的经济差距是在60年代逐步拉开的。19世纪后期俄罗斯涌现了一大批对人类文明做出前沿贡献的知识精英,有化学家门捷列夫;生理学家和心理学家巴甫洛夫;开创了空气动力学的茹科夫斯基;作家托尔斯泰;音乐家柴可夫斯基。大咖的涌现标志俄罗斯民族真的算是崛起了,苏俄的掌权是赶上了这波上升的浪潮,中国从社会民情上都离这一步差得很远,只是有了一些钱。和美国竞争是没有根底的。